金融管理部门调研地方法人银行债券投资变化等相关情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愿北京报道
7月17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个省份的地方法人银行相关人士处获悉,近期其所在银行收到了金融管理部门有关债券投资情况相关的调研,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反馈,反馈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表、调研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某省份的调研机构范围为有再贷款余额的地方法人银行,主要围绕五方面的内容展开,包括资产负债结构、成本收益和再贷款运用等总体情况,其中重点分析存贷款和债券投资余额、期限结构、存贷款利率和债券投资收益率等的变化情况;债券投资余额上升的原因,债券投资的主要考虑、决策机制,尤其是中长期(5年以上)债券投资情况等。
上述调研材料还特别提到,机构需要调研报告中反馈在人民银行4月23日提示债券市场风险后,以及7月1日宣布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后,债券投资行为有何变化,包括债券持有量、交易量以及对债券市场等待预期有何变化等。
浙江一家农商行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金融管理部门要求该行反馈内容包括自营资金债券投资相关情况,具体有债券余额、债券投资杠杆率、债券结构、债券投资收益等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相关材料显示,此次需要反馈的数据节点分别为2023年6月末、2023年末、2024年6月末。
“此次反馈材料除需加盖银行机构公章外,还要银行法人签字确认,以前相关调研仅需要加盖银行机构公章。材料还明确后续调研也会以此为基础,要严格确保数据准确性。”江苏地区一家地方法人银行相关人士表示。
广东地区一家地方法人银行相关人士也表示,“昨天收到的调研材料,要求填写近两年的情况。”
4月23日,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表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理论上,固定利率的长期限债券久期长,对利率波动比较敏感,投资者需要高度重视利率风险。对于交易型投资者,通过加大杠杆、拉长久期,在短期价格大幅上行中可以获得更多收益,但也容易加剧市场波动,需要承担价格大幅下行出现的损失。对于银行、保险等配置型投资者,如果将大量资金锁定在收益率过低的长久期债券资产上,若遇到负债端成本显著上升,会面临收不抵支的被动局面。
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还表示,央行在二级市场开展国债买卖,可以作为一种流动性管理方式和货币政策工具储备。
7月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金融管理部门调研地方法人银行债券投资变化等相关情况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7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央行处确认,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