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革命理想和美好生活放声歌唱玉溪合唱文化源流追溯

近年来,玉溪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的重要指示精神,用心用力持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推进“聂耳故乡音乐之都”文化品牌建设,全市已组建师生合唱团142支,为7000余名学生常态化开展合唱指导,影响带动16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合唱活动,玉溪“合唱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璀璨夺目。

玉溪,这片培育出人民音乐家聂耳的丰饶之地,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我们追溯往昔,回望历史就会发现,八十多年前,合唱文化早已深深扎根于玉溪这片热土。彼时,“聂耳合唱团”“星海合唱团”“七·七合唱团”等一批合唱团用他们的歌声,承载着革命的理想与信念,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无尽的活力和生机。近年来,合唱这门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音乐艺术在玉溪焕发出全新生命力,主要得益于玉溪市委、市政府持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推进“聂耳故乡音乐之都”文化品牌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今天的玉溪,不仅唱响了爱国主义主旋律,更传承了“聂耳精神”,并让红色基因、红色文化在玉溪群众文化生活中永远流传。

用歌声传递革命理想

时间回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那时,正值解放战争时期,为适应革命需要,中共玉溪地下党组织巧妙地将学校作为重要宣传阵地,建立和组织“合唱团”“读书会”,积极开展革命宣传工作,传播红色思想,激发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1947年至1949年间,云南省立玉溪中学、玉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玉溪县私立广文学校(以下简称“广文学校”)、峨山中学和易门县相继成立了“聂耳合唱团”“星海合唱团”“七·七合唱团”“乡巴佬合唱团”和“易声合唱团”。它们不仅成为学校内的进步宣传力量,更将红色歌曲和革命精神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回顾过往,现年88岁的聂耳研究专家刘本学说:“‘聂耳合唱团’‘星海合唱团’‘七·七合唱团’等5个合唱团是玉溪以前比较有名的合唱团。其中,‘聂耳合唱团’是1948年春,党组织派民主青年同盟(以下简称‘民青’)成员陆修伯到云南省立玉溪中学任音乐教师后,以纪念聂耳之名成立的,这支合唱团不断发展壮大,一度达到80多人。玉溪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是中共地下党活动的阵地之一,‘星海合唱团’是‘民青’成员、该校教师殷家鹄于1948年,以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名字命名并创建,成员达90多人。而‘七·七合唱团’则是1948年7月广文学校‘暑假歌咏队’壮大后改名而成,成员最多时达250多人,我便是‘七·七合唱团’成员之一。”

1949年3月,玉溪中学“聂耳合唱团”舞蹈队合影。(资料图)

据了解,当时,除了玉溪(红塔区)城内的“聂耳合唱团”“星海合唱团”“七·七合唱团”外,峨山县和易门县也成立了合唱团。这些合唱团,以教授《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不做奴隶要做自由人》等一系列革命歌曲和演唱红色歌曲为主要活动,在用歌声传递革命理想的同时,激发起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难忘的革命青春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本学作为“七·七合唱团”的一员,亲身经历了许多难忘的时光。

刘本学记得,1948年初,11岁的他考入了广文学校。当年,广文学校在中共玉溪地下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音乐、戏剧表演活动,并于1948年7月,成立了“七·七合唱团”。起初,它叫“暑假歌咏队”,有30多人参加。后来,因队伍逐渐壮大,棋阳小学、玉溪中学等学校部分师生也纷纷加入,才把队名改为“七·七合唱团”。他在革命思潮的影响下,加入了合唱团。

在合唱团的日子里,刘本学与其他成员一同学习并演唱了《黄河大合唱》《金凤子开红花》《豌豆秧》《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等大批红色歌曲。这些歌曲中蕴含的激情与力量,深深地感染了他。

“‘七·七合唱团’开展的大型活动,多半在星期天,小型活动分片分校进行,并利用星期四下午自己练唱新歌,而学校则细心地为我们印发歌谱讲义。我记得那是一场在广文学校草坪上举办的篝火晚会。那晚,篝火熊熊,我们围坐在一起,口中品味着糖果的甜蜜,心中则沉浸在歌声的悠扬中。我们共同歌唱‘月亮爬上东山……我们的歌声充满了希望,歌唱战斗,歌唱理想’,那晚,老师们还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戏剧,而黄子方老校长更是为我们献唱了一首日本歌曲。”刘本学深情地回忆道。

“七·七合唱团”在传播革命歌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广文学校的教师们携手其他学校同仁,共同成立了“星友剧社”,编排了歌剧《兄妹开荒》《白毛女》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社会上激荡起久远的回响,更为广大群众传递了希望与力量。

1948年7月,时值聂耳逝世13周年。加入“七·七合唱团”的刘本学在这一年随团与“聂耳合唱团”“星海合唱团”一道,在玉溪中学大礼堂举办音乐晚会,用歌声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

音乐会那晚,玉溪中学大礼堂的灯光柔和而庄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肃穆而热烈的气氛,仿佛连时间都放慢了脚步。当高举指挥棒的手臂轻轻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站在舞台上的刘本学与“七·七合唱团”的其他成员齐声唱出了《黄河大合唱》那铿锵有力的旋律,大家仿佛看见了波涛汹涌的黄河,感受到了磅礴的力量。

1949年前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合唱团的教师和部分成员各自奔赴新平县等地,投身革命。刘本学所在的“七·七合唱团”也在完成其历史使命后,与其他合唱团一道,悄然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为聂耳故乡培养音乐人才

在玉溪生活60余年的曾庆延生于武汉,1951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部队,后参加抗美援朝,主要从事部队宣传文化工作。1956年转业后,于1960年分配到玉溪北城小学当教师。

那时,曾庆延带着一把手风琴来到北城小学。学生们没有见过手风琴,还以为曾老师带来的是电影机,高兴得不得了。在得知是手风琴后,学生们一脸失望和困惑。可是,当动人的琴声响起,学生们既惊奇又欢呼。他用手风琴为学生们伴奏,教会他们唱了许多歌曲。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横空出世,他又组织全校师生排练《东方红》。在玉溪二中演出时,不仅周围的学校师生及附近的群众来观看,连昆明人也来观摩,轰动一时。

1978年,曾庆延调到玉溪县文化馆,更加重视开展群众性的合唱活动。那个年代,大约一两年搞一次大型合唱比赛,所以不管阴天晴天,他都会进工厂、入学校、到农村进行辅导培训。他说:“那时,合唱搞得较好的是玉溪机床厂、玉溪总站和玉溪运输公司;农村搞得最好的是‘州城农民合唱团’,学校里搞得好的是州一小和州二小。”

1983年,曾庆延演奏手风琴,辅导“州城农民合唱团”。(资料图)

从1983年到1985年,玉溪市(县级市)组织了两次规模盛大的群众歌咏比赛,曾庆延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辅导他们。1983年,州二小的学生合唱团参加省上的合唱比赛,荣获小学组一等奖。他辅导的“州城农民合唱团”,也荣获农民组一等奖。其间,玉溪老干部聂耳合唱团成立,他到省上请著名的指挥家张邺侯来上课,张邺侯指挥了第一场演出,他是手风琴伴奏。1986年,玉溪市首届少年儿童文艺调演举办,参加的学校和幼儿园达89所,3000多人登台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现了一大批艺术新苗。他还为州一小写了一首校歌《我们是聂耳故乡的孩子》,传唱了好多年。

那些年,曾庆延担任着州一小、州二小的校外辅导员和“红领巾艺术团”的辅导教师,常常利用节假日或休息时间,为孩子们创作和排练节目。在历年举行的少儿歌咏比赛中,他都会背着手风琴深入每一所参赛学校,为孩子们排练。

1990年,曾庆延调到玉溪地区群众艺术馆,参加筹备创办玉溪业余少儿艺术学校,为聂耳故乡培养一大批音乐人才苗子。

音乐传承与玉溪情怀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玉溪地区组织了30多个团队、共3000多人参加“庆七一合唱比赛”,盛况空前,曾庆延是此次合唱比赛的艺术总监。

1995年,曾庆延离休后,他的音乐、合唱活动仍没有停止。2004年,曾庆延在红塔文体中心又组织了“红塔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每周四下午演出,直到现在,已成为红塔文体中心文体活动的一大亮点。大家用歌声抒发情感、畅叙胸臆,开心尽兴。他说:“共同发自内心的激情歌声,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每当大家唱起《人人都说玉溪美》《情浓玉溪灯》这些赞美玉溪的歌曲时,他们都会感慨地说,玉溪真是个好地方。这里环境好、气候好、人好,还有这么好的一个唱歌的激情广场,真的不想走了。”

回顾往事,曾庆延说:“我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踏上玉溪的土地,那天是1960年的正月初二。转眼间,64年过去了,尽管乡音未改,户口簿上的籍贯仍然是‘湖北武汉’,但在骨子里,我早已认可了玉溪,玉溪也认可了我,我实实在在地成了一个玉溪人。”

玉溪合唱文化的新篇章

目前,玉溪市已组建师生合唱团142支,为7000余名学生常态化开展合唱指导,为革命理想和美好生活放声歌唱玉溪合唱文化源流追溯影响带动16万名中小学生参与合唱活动,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江川若水童声合唱团等本土高水准合唱团不断涌现。这不仅使“聂耳故乡音乐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璀璨夺目,更加快了玉溪“合唱之都”的建设步伐。

2024年,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的作品《小雅·鹿鸣》火爆全网后,迅速亮相央视元宵晚会,惊艳全国观众。聊起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和《小雅·鹿鸣》,刘本学说:“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和《小雅·鹿鸣》能从玉溪的小舞台走向全国的大舞台,被全国观众所知晓,和玉溪多年来持续打造‘聂耳故乡音乐之都’城市名片分不开,更离不开玉溪合唱文化深厚的底蕴和传承。它的走红并非偶然,而是玉溪合唱文化长期积累和沉淀的必然结果。”

2024年3月23日晚,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汇报演出在聂耳大剧院举行。沈阳摄

曾庆延在电视上看了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的汇报演出后深有感慨:“整台音乐晚会经典又时尚、清新又热烈、高雅又通俗,是近年来本土音乐会中使人耳目一新的一台晚会。”他希望,玉溪聂耳师生合唱团在曲目选择上展现出更为广阔的视野,增加一些脍炙人口的国内外经典之作,让音乐的力量跨越国界,深入人心。

随着《小雅·鹿鸣》的成功,玉溪的合唱文化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各界人士纷纷点赞,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像《小雅·鹿鸣》这样的作品涌现,将玉溪的合唱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如今,当我们凝视玉溪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不仅会被合唱团那震撼心灵、感人至深的歌声所打动,还能从他们的旋律中窥见历史的沧桑巨变与蓬勃发展。合唱文化早已升华为玉溪人的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每一个人勇往直前,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玉溪市融媒体中心记者:饶平顾世丹

编辑:陈荟吉

初审:王鹏

审核:徐凤祥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最近发表